12年前切除子宮!62歲阿姨「就醫查出子宮頸癌」崩潰:怎麼還會得 醫生嘆「很多人大意了」

  • 2025-05-09 11:55

劉阿姨,62歲,家住福建福州的一個老舊小區。她是個熱心腸的社區志願者,年輕時在紡織廠工作,退休後喜歡跳廣場舞、幫鄰居帶孩子。她的生活簡單而充實,直到半年前,一個小小的身體信號打破了她的平靜。

「阿姨,你最近怎麼老是跑廁所?」鄰居小林一邊幫她晾衣服,一邊隨口問。劉阿姨擺擺手,笑著說:「年紀大了,膀胱不聽使喚唄。」她發現自己最近總是覺得下身濕漉漉的,偶爾還有點腥味。她翻出舊毛巾墊著,覺得自己十幾年前就切除了子宮,應該沒什麼大問題。畢竟,子宮都沒了,還能有什麼毛病?

她沒當回事,直到症狀越來越嚴重。陰道滲液從偶爾變成每天,甚至有了淡淡的血色。女兒小芳急了,硬拉著她去了醫院。在診室裡,劉阿姨攥著檢查報告,聲音顫抖地問醫生:「我十幾年前就把子宮切了,怎麼還會得子宮頸癌?」

接診的孫蓬明主任醫師,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婦科的「定海神針」,看著劉阿姨的病歷,嘆了口氣:「阿姨,您太大意了……」

第一幕:十二年前的決定

十二年前,劉阿姨50歲。那年,她因為反覆子宮肌瘤導致的月經量多、腹痛難忍,住進了醫院。醫生建議做子宮切除術,但考慮到她年齡不算太大,醫生最終選擇了次全子宮切除術,只切除了子宮體,保留了子宮頸。術後,劉阿姨恢復得不錯,月經沒了,腹痛消失,她覺得自己「重獲新生」。

「醫生,我這手術是不是一勞永逸了?」術後複查時,劉阿姨笑眯眯地問。年輕的住院醫隨口答:「基本上沒什麼大問題了,定期複查就行。」劉阿姨記住了「沒什麼大問題」,卻忽略了「定期複查」。她心想,子宮都沒了,還查什麼?從那以後,她再也沒做過子宮頸篩查

這顆「定時炸彈」就此埋下。

第二幕:診室裡的真相

2025年春,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婦科診室。劉阿姨坐在孫蓬明主任面前,手裡攥著剛出的檢查報告。報告上,宮頸癌中期的字眼像一記重鎚,砸得她頭暈目眩。

「孫主任,我子宮都沒了,怎麼還會得這個病?」劉阿姨的聲音帶著哭腔。孫主任推了推眼鏡,語氣溫和但嚴肅:「阿姨,您當年做的是次全子宮切除術,子宮體切了,但子宮頸還在。子宮頸癌的發生跟子宮體沒關係,它是子宮頸上皮細胞出了問題。」

劉阿姨愣住了。她回憶起術後那幾年,醫生叮囑過要定期做TCT檢查HPV檢測,但她嫌麻煩,總覺得「反正都切了,沒必要」。孫主任翻開她的病歷,繼續說:「您這半年來陰道滲液、帶血,其實是子宮頸癌的典型信號。如果早點來查,興許能發現得更早,治療也簡單得多。」

小芳在一旁急得直跺腳:「媽,你怎麼不早說?我就說讓你去醫院,你老拖!」劉阿姨低著頭,喃喃道:「我以為……沒事……」

孫主任拍拍她的手,安慰道:「別怕,阿姨。現在發現也不算太晚,我們會全力幫您。」他轉向小芳:「接下來要做手術,但難度不小。得做好心理準備。」

第三幕:手術室的生死較量

子宮頸癌中期,意味著癌細胞可能已經侵入宮頸深層,甚至累及周圍組織。劉阿姨的情況更複雜:她術後十二年的盆腔已經發生了變化,瘢痕癒合讓解剖結構模糊,子宮與周圍組織廣泛粘連,稍有不慎,可能導致大出血腸管損傷。孫蓬明主任和團隊在術前開了三次病例討論會,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。

手術當天,劉阿姨躺在手術台上,麻醉師輕聲安慰:「阿姨,睡一覺就好了。」她閉上眼,心裡卻翻江倒海。她想起年輕時在紡織廠的日子,想起女兒小芳小時候拽著她的衣角叫「媽媽」,想起自己這些年對身體的忽視。她暗暗祈禱:老天爺,給我個機會,我一定好好活。

手術室內,孫主任全神貫注。銀幕上,腹腔鏡顯示出劉阿姨盆腔的複雜景象。粘連的組織像一張網,包裹著殘留的子宮。孫主任小心翼翼地分離粘連,避開重要血管和腸管。他的助手、年輕醫生小李忍不住低聲說:「主任,這粘連太嚴重了,像是水泥糊住了一樣。」孫主任沉聲道:「穩住,一步步來。」

四個小時後,手術順利完成。孫主任摘下口罩,長舒一口氣:「幸好,沒傷到腸管,癌灶也清理乾淨了。」術後,劉阿姨被送往ICU觀察。第二天,她醒來,看到小芳紅腫的眼睛,虛弱地說:「芳芳,媽沒事了……」

第四幕:科普時間——子宮頸癌的真相

劉阿姨的經歷並非個例。孫蓬明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:「像劉阿姨這樣,認為子宮切除就一勞永逸的患者,臨床上並不少見。」他解釋,子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,90%以上由人乳頭瘤病毒(HPV)感染引起。從正常子宮頸到癌前病變,再到子宮頸癌,通常需要5-10年。這個過程緩慢,但如果不篩查、不干預,後果不堪設想。

根據2023年數據,全球每年約有60萬女性確診子宮頸癌,其中近一半因發現太晚而失去生命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指出,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通過早期篩查和疫苗預防的癌症,治癒率高達90%以上,前提是「早發現、早治療」。

為什麼子宮切除後還會得子宮頸癌?

孫主任解釋,次全子宮切除術保留了子宮,而子宮鱗柱交界區子宮頸癌的高發區域。即使是全子宮切除術(連同宮頸一起切除),患者也可能因術前已有的HPV感染或殘留病灶,在陰道壁或其他部位發生癌變。因此,術後定期篩查至關重要。

子宮頸癌篩查全攻略

孫主任為女性朋友總結了子宮頸癌篩查的「四件套」:

HPV檢測:檢查是否感染高危型HPV(如HPV16、18型)。這是子宮頸癌的「罪魁禍首」。TCT檢查:採集宮頸細胞,觀察是否有異常改變。陰道鏡檢查:當HPVTCT結果異常時,進一步放大觀察子宮頸。病理活檢:確診子宮頸癌的「金標準」,明確病變性質和程度。

篩查頻率:21-65歲的女性,建議每3-5年做一次HPV+TCT聯合篩查。次全子宮切除的女性,仍需按此頻率篩查;全子宮切除的女性,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,但不能完全停止。

篩查前的注意事項避開月經期:最佳檢查時間是月經乾淨後3-7天。檢查前48小時:避免性生活、陰道沖洗或使用陰道藥物。異常情況:如陰道炎或異常出血,需先治療再篩查。

第五幕:劉阿姨的新生活

術後一個月,劉阿姨出院了。她瘦了些,但精神好了很多。孫主任叮囑她繼續接受放療鞏固療效,並定期複查。小芳特意在手機上設了提醒:「媽,這次你可不能偷懶了!」劉阿姨笑著點頭:「放心,我可不想再嚇你們了。」

出院後,劉阿姨開始在社區分享自己的故事。她站在廣場舞隊前,拿著麥克風說:「姐妹們,別像我一樣不當回事。年紀大了,更得愛惜自己,去醫院查查子宮,花不了多少錢,保命要緊!」她還拉著小芳,幫社區組織了一次子宮頸癌篩查公益活動。

一次複查時,劉阿姨拉著孫主任的手,紅了眼眶:「孫醫生,謝謝你救了我。我以前太糊塗了,以為切了子宮就沒事了。現在我才明白,健康得自己上心。」孫主任笑著說:「阿姨,您現在是我們的健康大使了,得多幫我們宣傳篩查的重要性!」

結尾:健康無小事

劉阿姨的故事,像一記警鐘,提醒每一個女性:健康無小事,篩查不能忘子宮頸癌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忽視和拖延。正如孫蓬明主任所說:「子宮頸癌是可防可治的癌症,只要我們重視篩查、科學預防,就能讓它遠離我們的生活。」

願每一個女性都能像劉阿姨一樣,從教訓中學會珍惜健康,用科學和行動守護自己。
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